EF學生心得:美國高中交換 雙胞胎 Darin & Morgan
/)
決定出發:從一場說明會開始的「勇氣」
一場單純的說明會,成了 Darin(圖左) 與 Morgan(圖右) 改變人生的起點。當時,他們還只是高一的學生,抱持著好奇心和媽媽一起走進 EF 的活動現場。
聽著學長姐分享在美國的生活,心裡生出一種「或許我也能試試」的念頭。決定之後,兩人踏上了各自的交換旅程:一個前往北卡羅來納州,一個落腳在密蘇里州。對於總是黏在一起的雙胞胎來說,這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分開。
美國高中日常:節奏快、選項多、自己負責
初到美國,陌生的語言、不同的課表和完全不一樣的生活節奏,讓他們一下子跌進另一個世界。80 分鐘的長課、三到五分鐘的短下課、僅僅 25 分鐘的午餐時間,校園裡人潮川流不息,大家急急忙忙從一堂課奔向另一堂。這樣的節奏既新鮮又緊繃,但他們也逐漸學會如何在快節奏中找到自己的步調。
分開生活:距離讓感情升溫
對雙胞胎來說,分開是一個真正的挑戰。不同城市、不同學校、不同寄宿家庭,兩人從依賴到各自面對問題。想念的時候,就打一通只有三十秒的電話——「你在幹嘛?好、再見。」聽起來好笑,卻也像是一種安定的儀式。那一年,他們說是感情最好的一年,因為彼此都在努力成為更完整的自己。
分開一年,他們以往的依賴感漸漸轉化為新的力量。雖然偶爾只透過一通三十秒的電話互報近況,但正因如此,兩人都更努力去經營屬於自己的日子。這一年,他們說是感情最好的時候,因為距離讓彼此都看見了成長。
寄宿家庭:被接住,也學會接住別人
寄宿家庭是旅程中最溫暖也最挑戰的部分。兩人的寄宿家庭很不同:Morgan 的寄宿家庭是一個龐大的大家族,每到假日院子裡就像運動會一樣熱鬧;而 Darin 的家庭則比較小巧,生活更安靜。
他們在家庭裡看見了文化的差異,也學會用對話與真誠去化解不適,即使平常因為文化差異也會有產生摩擦的時候,但最後靠著溝通與 IEC 輔導員的協助,慢慢找到相處的節奏,這些細碎的日常讓「家」長在心裡,他們也學會以善意回應世界。
交換結束是新旅程的開始
交換結束後,兩人沒有停下腳步,而是選擇在美國繼續升學。透過社區大學的 High School Completion Program,不但能完成高中學歷,還能同時拿到副學士學位,未來甚至有機會銜接到加州大學等州立體系。Morgan 決定深耕商管,對會計與行銷特別有興趣;Darin 則把眼光放在生物學,夢想有一天能專注於海洋生物的研究。
從「被教」到一起把答案找出來
一路走來,他們最大的體會,是自信的養成。美國的老師更像是陪伴的學長姐,總會先問「為什麼」,再帶著學生一起找答案。當他們懷疑自己時,老師遞來的鼓勵,甚至是一顆象徵勇氣的小石頭,都足以讓他們重新相信自己。
回頭看,這段旅程不只是學會一門語言,也不只是拿到學分,而是讓兩個一向形影不離的兄弟,第一次在不同地圖上長大。彼此各自探索、各自跌倒,也各自站起來,最後再在同一個方向上重新相遇。對他們來說,這段交換旅程,是一場真正的「獨立實驗」,更是一個關於勇氣與選擇的開始。
給正在考慮交換的你與家長
先釐清目標:語言、視野、升學路徑,各自需要的準備不同。
預習節奏差異:長課、跑班、短下課,把時間管理放到行前清單。
練習溝通:把感受說清楚,能避免大部分的誤會。
保留彈性:旅途中的每次調整,都可能是更適合你的那條路。
交換是一段路,升學是一段路,最重要的是走著走著,你會更清楚自己想成為誰。
對高中生遊學有興趣的請 點擊這裡
高中交換學生計劃有興趣的請 點擊這裡